国轩高科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安博体育在线

国轩高科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日期:2024-09-21 作者: 安博体育在线

  2023年,在全球地理政治学动荡、经济复苏进程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仍保持韧性,能源科学技术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绿色投资全面增长成为重要亮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渐严重,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入,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根据EVTank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依据工业与信息化部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5.8%、37.9%,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汽车总销量(渗透率)的31.6%,同比增加 5.9%。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带动动力电池行业规模较快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动力锂电池业务保持稳中有进发展形态趋势。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数据,2023年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5.91GWh,同比增长19.35%,市占率4.10%。其中,三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20GWh,市占率0.95%,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14.71GWh,市占率5.64%。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地增长,公司锂电池装机量及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当前,新型电力系统正迅速演变,储能技术在平衡电力系统供需、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等方面具备极其重大作用,逐步成为能源转型不可或缺的要素,引领着电力行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全球新能源装机的快速提升,储能行业呈现出蒸蒸日上态势。

  根据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下同)数据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225GWh,同比增长50%,其中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206GWh,同比增长58%,全球占比91.6%。国家能源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GW/66.87GWh,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GW/48.70GWh。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30年,中国要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伴随利好政策刺激、储能成本下行,叠加资本密集涌入,多地产业集群崛起等因素影响,全球储能电池市场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在储能电池基础材料、研发技术、智能制造和全球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能电芯、先进热管理、智能化控制等核心技术体系,构建了全应用场景的储能产品矩阵及储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公司与南方电网、长江三峡、赣能股份000899)、日本爱迪生能源、德国巴斯夫、美国PGT、英国Pod Point等有名的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推进储能产业进步。未来,公司将在全世界持续拓展储能业务,助力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备行业。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用电和工业用电量持续增长,国家持续加大电网建设投资,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陆续出台《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和规划建议,推动了分布式新能源发电产业和储能技术的快速地发展,促进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技术不断革新。

  2023年,公司在输配电设备领域持续创新,业务增长稳定,占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公司逐渐完备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对输配电设备领域具有广阔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的重点产品研究开发力度,充分的利用已有的优势客户资源,逐渐完备销售及服务网络,实现输配电业务与新能源业务协同发展、联动发展,持续提升市场之间的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主体业务分为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和输配电设备。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制造业”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公司系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基本的产品为磷酸铁锂材料及电芯、三元材料及电芯、动力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公司与全球众多新能源汽车生态链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纯电动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

  公司在储能电池方面拥有成熟的技术体系、完整的产品矩阵和综合解决方案,基本的产品包括储能电芯、标准化电池箱、电池簇、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舱、工商业储能用锂离子电池户外柜、户用储能系统、模组等,满足集中式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和家用储能等各种场景应用需要,并已通过国家强制标准GB、美国UL安全标准、国际IEC等标准认证。公司重点布局发电侧、电网侧、电源侧和用户侧四大储能领域,储能客户已覆盖全球。

  输配电设备是公司的传统业务板块,基本的产品有高低压开关成套设备、电器数字化设备、配网智能化设备、变压断路器、一体化充电桩和储能机柜等,大范围的应用于火电、水电、核电、风电、轨道交通、冶金、化工等行业领域。近年来,公司积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拓展输变电运维服务及EPC工程总包等业务。

  研发方面,公司持续构建以材料科学和数字科学为基础的能源科学体系,同步开展材料体系开发、电池产品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服务、检测验证及信息管理,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引进全球电池行业高品质人才,打造高效能研发团队;加强“产、学、研”结合,与国内外优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破解动力电池技术难题。制造方面,公司依托数字化手段对市场和订单情况做分析,动态安排生产计划,同时针对不一样客户需求,实现柔性生产、精益生产,确保按期高质量交付。供应链方面,公司通过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评选体系,通过合资建厂、战略投资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保持成本竞争优势;同时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严格考核,保证原材料的品质以及制造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有效防控风险。营销方面,公司充分的发挥公司全产业链优势,打造专业化经营销售团队,完善和强化营销体系,全方面提升营业销售能力;与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客户高质量交付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体验。

  公司输配电业务采用先招标后采购,按合同约定结算的采购模式。子公司东源电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控、合理优化、综合使用市场资源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主要采取直接销售模式。

  新能源汽车是全世界汽车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这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建立了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行业互融共生的发展局面。近年来,中国动力600482)电池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格外的重视,国家公布多项产业政策和法律和法规以鼓励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在储能领域,根据EESA统计,2023年国家和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共发布361条储能规范、市场规划等有关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公司所处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等行业快速发展。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市场渗透率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伴随电网侧、发电侧、电源侧、用户侧储能需求量开始上涨,新型储能市场需求快速释放,行业迎来规模化扩充,推动锂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根据GGII初步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225GWh,同比增长50%,其中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206GWh,同比增长58%。根据GGII预测,到 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逼近700GWH,到2030年将超过2TWH。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专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研发与投入,构建以材料科学、数字科学为基础的能源科学体系。大众标准电芯、4695圆柱电芯、L300等第三代电芯产品充分体现了公司领先的电池技术实力与强大的产品力。报告期内,磷酸铁锂材料压实密度和低温性能大幅度的提高,自主开发的PACK技术及电池热管理技术国内领先。同时,伴随公司全球化布局快速推进,基础研究能力和技术产业化能力逐步提升,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在各种应用场景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公司已经构建从原材料到电池生产和产品应用,再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体系,并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原材料成本价格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公司全面引入大众集团管理体系,促进管理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提升,实现内部降本增效;面对市场需求激增,公司不断的提高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能规模,保障海内外市场供应能力;公司深入推动海外基地布局,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国际研产供销一体化新发展格局初见雏形。报告期内,公司美洲、欧非、亚太三大业务板块完成搭建,获得大众海外市场定点,新增一批新的国际战略客户,乘用车、商用车和储能电池销售再上新台阶。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技术立企,不断的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在电池材料、电池工艺、电池测试等领域具有多项核心技术。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投入研发资源,研发技术人员超 7,000人,UC电芯获大众全球首家定点及大众汽车集团电芯测试实验室资质认证,自主研发的L600启晨电池包系统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达190Wh/kg。电池系统涵盖商用车电池标准箱、乘用车混动电池系统和最新款两轮车,可满足多种车型电量需求。储能产品覆盖电芯、PACK、电池簇及储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等,满足集中式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和家用储能各种场景应用的需要。

  公司注重与国内外有名的公司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研发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多所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引进等方式,推动行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公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积极申请专利,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累计申请专利8,083项,其中发明专利3,573项(含242项国外专利),主持及参与标准制定共计75项。

  公司是较早涉足上游布局的国内电池企业,先后布局了前驱体、正极、负极、铜箔、隔膜等上游原材料以及电池循环回收,形成较为完整的四大材料及电池循环生态体系。

  在上游资源端,公司逐步优化产业链布局,快速推进宜春、印尼、阿根廷等地的矿产资源开发,稳步提升庐江、乌海、肥东等材料基地产能,并通过战略投资等方式,与多家上下游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覆盖市场开拓、产品研究、生产制造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体系初步成形。

  在电池制造端,公司逐步优化产能布局,提升电池制造能力,公司已在合肥、南京、唐山、青岛、宜春、桐城等国内多个地区建立了生产基地,同时在亚太、欧非、美洲等海外区域进行一定的产能布局,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目前已形成150GWh全球产能规模。此外,公司还加大了对低碳零碳工厂、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投入,致力于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

  在下游应用端,国轩高科与多家整车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动力电池解决方案。公司的电池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以及储能电站等领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公司注重国际市场的拓展,聚焦美洲、欧非、亚太三大板块,积极寻求国际化合作,产品已出口到泰国、印尼、越南、印度、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逐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公司与 InoBat、日本爱迪生能源、德国巴斯夫、美国上市公司 Pacific Green Technologies、英国充电服务商Pod Point等多家公司和机构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拓欧洲、美洲地区新能源市场。

  在全球化战略下,公司持续加大对海外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的投入,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了本土化生产和研发。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160,549.00万元,同比上升37.11%;实现盈利97,542.55万元,同比上升390.92%;实现总利润94,815.97万元,同比上升266.14%;实现净利润96,909.89万元,同比上升165.04%,其中,实现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的净利润 93,872.68万元,同比上升201.28%。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公司全年产品交付突破40GWh,同比增长超过40%。在电池价格持续下降的形势下,含税出售的收益同比增长50%以上,海外业务及储能业务营收实现翻番。客户结构优化,吉利、奇瑞、上通五、TATA、长安、VinFast等客户稳定交付;新增广汽、合众等一批新战略客户,A级及以上市场装车量持续提升。

  公司持续构建以材料科学和数字科学为基础的能源科学体系,陆续推出UC、启晨等第三代8款电池。磷酸铁锂材料压实密度和低温性能大幅度的提高,自主开发的 Pack技术及电池热管理技术国内领先。新增超 1,500项全球专利技术。合肥包河、合肥新站、上海嘉定、南京六合四大试验验证平台初步建成。研发成果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安徽省专利金奖1项、中国机械行业科技进步奖2项。

  公司全面导入大众品质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持续提升。聚焦“物美价廉”,建立标准化体系和流程,工艺工程能力、精益制造能力显著提升。加强供应商品质管控,搭建覆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供应链体系。总部运营管理一直在改进,各基地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制造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报告期内,搭建美洲、欧非、亚太三大板块,海外营收翻倍增长。市场拓展上,除获得大众海外市场定点外,新增一批新的国际战略客户,乘用车、商用车和储能电池销售再上新台阶。基地建设上,德国、印尼、泰国、美国硅谷四个Pack工厂产品顺利下线;越南、美国芝加哥、美国密歇根、欧洲斯洛伐克、阿根廷、印尼等生产基地正在慢慢地推进中,覆盖材料、电芯、Pack的海外十大基地布局初步形成。

  根据SNE research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总装车量约为705.5GWh,同比增长38.6%,各国公司竞争格局由之前的“中韩争霸”逐渐转向中国企业领跑全球。根据 EV Tank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64.8%,中国动力电池厂商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内需市场。

  储能行业是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动力电池企业争相抢占的阵地。ICC鑫椤资讯数据库统计及预测,2023年全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容量预计超过45GW,其中电化学储能装机超过40GW,同比增长超过100%。其中,中国储能市场增速一骑绝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20GW,电化学储能装机接近20GW,同比增长超过200%。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以及储能系统的广泛应用,锂电池的市场规模预计将继续扩大。据GGII预测,2024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1,100GWh,同比增长超27%,郑重进入TWh时代。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超820GWh,同比增长超20%;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00GWh,同比增长超25%。据EV Tank白皮书的预测,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出货量将分别达到1,926.0GWh和5,004.3GWh,锂离子电池市场的持续增长趋势明显。

  此外,随着锂电池产业的竞争日趋全球化,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明显的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上的交流合作与竞争将更加频繁和激烈。预计未来尾部企业的淘汰将加速,中游企业前向一体化将成为主要趋势,储能市场将成为锂电池产业的新增长点。

  公司历经十八年的发展,在研发技术、产业链布局、国际化水平及客户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当前,公司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球多国发布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持政策,有利于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顺利实施;全球储能市场需求迎来大爆发,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拓展新领域;铁锂市场加速回暖,需求占比进一步回升,第三代8款新电池产品储备丰富、市场覆盖面广,与大众汽车合作持续深化、未来需求空间巨大等,都有利于公司快速健康发展。

  2024年,公司将深入贯彻 “做精铁锂、做强三元、做大储能”的战略思想,坚持规模为先、品牌为上、技术为魂、效能为优,在研发创新、中国业务、国际业务、管理能力等方面精准发力。

  坚守长期主义,深入实施“532”研发战略,持续提升产品力。着力提升研发团队能力,增强规模性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有效推进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科技的联合攻关;着力构建材料科学体系,提升磷酸盐压实密度,磷酸锰铁锂加工性能和倍率性能兼顾,推进中镍单晶高电压等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着力构建数字科学体系,精确定义并发布极限制造 2.0标准体系,大力推进AI系统,大幅度的提高制造工程能力;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产品力,全方面提升二代电芯性能、制造良率,降造成本,实现三代电芯量产,突破B、C级车市场;着力提升试制验证能力,升级三元电芯、铁锂电芯、Pack试制平台,建成固态电池试制平台,实现全产业链验证及试制能力。

  在持续拓展动力电池主业的同时,把储能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着力拉升,夯实国内业务的支柱根基。以客户为中心重塑市场力,抓好目标分解,切实解决客户的痛点难点,提前启动产品应对策略;以交付为重心升级制造力,加强研产供销匹配计划的梳理及滚动更新管理,推进各基地和子公司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数字化建设;以品质为核心提升产品力,优化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提升产品检验有效性,实现高质量交付;以项目为中心提升储能竞争力,加快拓展工商业储能、用户储能、光储充、船舶、机器人、航空等新应用场景;以基地为载体支持全球化,从人才教育培训、干部输出、团队建设、产线建设和品质管理体系搭建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

  突出关键客户开发,聚焦头部客户开拓增量,积极培育潜力客户,建立起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营销绩效体系;突出海外基地建设,明确三大区域各基地年度建设目标,有序推进各基地的组织与团队建设,为建设、投产做好充分准备;突出运营体系构建,聚焦市场开发和营销目标,抓好订单交付、库存管理、回款落地等关键环节;突出研发能力提升,以满足国际客户高标准需求为目标,力保第三代电芯顺利进入量产,启动第四代电芯研究开发;突出制造能力完善,全方位推进国际厂房、设备标准化与专利保护工作;突出产品能力升级,推进国际产品设计标准化,提升电池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仿真能力建设,加快项目对接进程。

  全面导入应用大众管理体系,加快提高管理能力和经营效能。制造管理以高质量交付为核心,细化订单评审,落实工艺优化、设备升级项目,加速向数字化灯塔工厂迈进;运营管理以“重梳理、优管控、强监督”为核心。以结果为导向,放权赋能,强化从战略规划到经营计划的落地分解,提高经营与人力、财务的协同效应;资本管理以“助产、保供、增利”为核心,持续开展经营性投资,助力海外产能落地,优化产业链布局,为公司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和增值机会;财务管理以效益为核心,持续推进全业链全过程成本费用控制,逐步建立适用于全球化进程的核算体系;组织建设以精兵简政为核心,大力推进组织扁平化和动态优化,把精干人才输送到业务第一线,价值激励向奋斗者、产出者倾斜;ESG管理以赋能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进UC等国内外工厂低碳零碳化,推进供应链绿色低碳化,完善公司治理体系,维护好股东及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2023年,新能源行业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全产业链爆发式增长后,短期供需错配令行业整体进入出清镇痛期,行业发展进入格局优化新阶段。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具体如下:

  1、市场竞争加剧。全球化背景下,动力电池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还需要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压力。随着中国锂电池出货量预计首次突破1TWh,动力和储能锂电池市场的增长率将超过25%,市场之间的竞争将更激烈。全球市场占有率的争夺还可能会引起价格战和技术创新竞赛。

  应对策略:进行市场多元化,不仅依赖国内市场,也要拓展国际市场;开发新的应用场景,比如储能系统、移动电源等,以弥补单一市场的波动;加强核心研发技术,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树立国际化品牌,加强海外市场的营销推广。

  2、产能过剩风险。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及相关材料领域的投资热度非常高,导致各主要领域的产能也许会出现过剩。产能过剩有几率会使价格竞争加剧,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率。

  应对策略: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竞争;合理规划产能扩张,依据市场需求来做产能布局和调整。

  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动力电池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价格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位震荡或明显回调后,未来如果下游需求增速下降而上游产能增长滞后,有几率会使供需格局逆转,从而影响动力电池企业的成本和盈利状况。

  应对策略: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实施原材料库存管理策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探索替代材料或改进设计以降低成本。

  4、供应链风险。动力电池企业依赖于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链。在海外市场,由于地理政治学和政策的影响,原材料供应的不稳定,如矿产资源紧张、供应商可靠性问题等,都可能对生产造成影响。

  应对策略:构建国内、国际两个供应链体系,增加备选供应商,多元化采购渠道;使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

  5、技术更新换代风险。动力电池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可能会使现存技术迅速过时。若企业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可能会失去市场竞争力。

  应对策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追踪最新技术动态,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共同开发前沿技术;申请专利保护,保护公司的技术成果免遭侵犯。

  6、应收账款风险。随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增大。虽然应收账款账龄主要在1年以内,但若不能及时收回,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策略:持续优化客户结构集中资源,着重开拓回款及时、资金实力丰沛雄厚的战略客户;从制度、流程、催收、金融工具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做全面管理,以降低应收账款损失的风险。

关于我们

解决方案

联系我们

0731-85782172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