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竹制伞 手工代代传(逐梦小康)

解决方案

一把竹制伞 手工代代传(逐梦小康)

  日期:2024-03-07 作者: 解决方案

  彭国亮,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东侧村乡民,2012年回到家园,办起竹制工艺伞出产作坊,发扬传统的竹木加工手工,进入工艺伞商场,逐步走上小康之路。

  “咔嚓!”一声脆响,刚刮过青、正透着香的一截楠竹,应声被剖为两半。彭国亮收拾起其间半边,顺着纹路,只稍稍地瞄了一眼,就又挥动柴刀连劈了五六下。手中的竹筒随即成了一根根小竹条。老彭拿手指一比画,不多不少,一条正好1.2厘米宽(图②)。

  本年51岁的彭国亮,是蓝山地地道道的篾匠。蓝山地处南岭山脉内地的九嶷山东麓,因“山岭堆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而得名,当地盛产楠竹(图③)。“我老家住在大山上,往上数三代,都靠做竹制品为生。”彭国亮说,潜移默化下,自己打小就学会了编竹子,后来南下广东、东向浙江,曲折多地打工,都是靠这门手工。

  由于没找到方向,尽管算得上勤劳,老彭也没能攒下什么积储。但他一向尽力寻觅致富的时机。由于竹编手工好,老彭20多年前曾在珠海一家油纸伞出产企业做过技能管理。2011年,在外流浪多年的他,敏锐地发现这一个商场的远景渐渐的变好,便鼓起勇气回乡兴办加工厂。

  “刚起步太难了。”彭国亮回想,找亲属和朋友东拼西凑,又加上银行贷款,才找齐10多万元启动资金。租好厂房,招来工人,老彭把技能倾囊相授。长短伞骨的衔接处,竹片要片到0.7毫米(图④)——“厚了伞面收不住,薄了伞骨简单折。”伞面和伞骨之间上油,更有考究,多一滴会浸透,少一丝不结实。再干老本行,老彭重拾匠心,如虎添翼。

  传统的出产的根本工艺不能丢,但产品要在商场上存在竞争力,还得进步出产功率,一些基础性、机械性的工序,需要用机器替代。可出产竹制工艺伞是个冷门工业,没有现成的机器。老彭就自己规划、自己探索,硬生生组装出15台加工设备。

  产品工艺过关,彭国亮的竹制工艺伞逐步打开了商场,甚至有日本的客户经过贸易商找到他,指定要他的产品。订单渐渐的变多,人手有些不行。老彭又自动吸纳村里的6个贫穷乡民来做工。

  “上一年,咱们的产量到达100多万。”彭国亮说,本年尽管由于疫情,国际商场受了点影响,但对开辟国内商场仍然有决心。他酝酿着,再建一座厂房,将出产能力提高上去,吸收更多贫穷劳动力工作。“奔小康嘛,仍是要带着我们一起来!”

关于我们

解决方案

联系我们

0731-85782172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