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锂电产业链布局
日期:2024-11-18 作者: 新闻中心
在浩瀚的科技星河中,锂电池犹如一颗璀璨新星,以其卓越性能和大范围的应用照耀着全球能源转型之路。从电动汽车驰骋千里,到智能手机日常续航,再到储能电站削峰填谷,锂电池的触角已延伸至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催生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信息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444万千瓦,较2023年增长超过40%,其中已投运锂电池储能项目占比达97%。
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离不开优质的材料“基因”。无论是正极到负极的稳定循环,还是隔膜与电解液的优化迭代,锂电池产品性能的每一次跃升,都与材料的突破和创新密不可分。
锂电池产业,关乎能源革命,关乎气候治理,承载着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
作为国内橡塑材料的重要生产供应商,中国石油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密跟踪锂电池市场前沿需求,持续加大新材料新产品研制力度,突破了电化学储能领域部分“卡脖子”技术的瓶颈,产品在国内头部生产公司实现商业化应用。
材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物质基础。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作为锂电池的四大主材,紧密配合、协同发力,构成了强大的能量存储和释放系统。锂电池产品的性能优劣、成本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
隔膜发挥着隔离锂电池正负极的作用,防止二者非间接接触引发短路。目前,聚烯烃膜料已成为通用的锂电池隔膜材料。兰州石化成功开发出聚丙烯锂电池隔膜专用料LB03F,产品部分性能可比肩同类进口产品,有助于提升锂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辽阳石化生产的锂电池隔膜专用聚乙烯树脂拥有非常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优异的电气绝缘性,以及适当的孔隙率和孔径,可提高电池安全性能。大庆石化成功研发出UH100P、UH150P等产品,打通了国产锂电池隔膜料的研发道路。
作为电化学反应的参与者,负极材料必然的联系锂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循环寿命及工作电压。锦州石化最早建成国内油系针状焦装置,生产的针状焦不仅石墨化度高、杂质含量低,而且电化学性能良好,满足了高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需求。云南石化是国内首家实现用高硫原油生产低硫焦的企业,去年以来累计生产2B、3C等中低硫石油焦2.52万吨,与部分锂电池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正是基础材料的不停地改进革新与优化,为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材料筑基的坚实基础上,能源高效储存与精准释放的“锂想”之光逐步照进现实。
这是一个多能互补的时代。受全球气候治理影响,能源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风、光、氢等新能源以低污染、可再生等优势阔步踏入历史舞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常常“靠天吃饭”,因时间、季节变化,难以持续稳定输出,急需储能设施调节电力供需。
2024年,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国家能源局相继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水平发展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驱动装机规模增长。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市场迎来高景气周期。
在这场“绿色革命”中,锂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无记忆效应等独特优势,成为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电子设备的“理想CP”,迎来了广阔发展空间。
从电化学储能的各类技术路线上看,无论是累计投运装机规模,还是新增投运装机规模,锂电池都是“一枝独秀”。它被大范围的应用于电网调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网、电动汽车出行等领域。
纵观锂电池市场,国内锂电池出货量持续攀升。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动力型锂电池出货量达到630吉瓦时,同比增长31%;储能型锂电池出货量达到206吉瓦时,同比增长59%。分析师预测,2024年,我国动力型锂电池和储能型锂电池出货量有望分别达到800吉瓦时和257吉瓦时。
“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完整,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催生出大量用材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上游关键矿物原料及冶炼产品的需求量开始上涨。这些新需求势必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改变。”石油化工研究院战略与信息研究所副高级工程师高玉李表示,“从材料供应的角度看,企业应着重关注锂电池下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原材料价格及来源稳定性、新制备技术。”
伴随着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日新月异、市场需求旺盛的多重利好,我国锂电池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8月16日,工信部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达到480吉瓦时,同比增长20%。
这组数字勾勒出锂电池产业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然而,在欣喜于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产业升级不仅要实现量的积累,更要追求质的飞跃,推动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向高的附加价值、高技术上的含金量深度转型。这一过程,离不开材料和工艺的持续创新,更离不开对安全性能的极致追求。
看大势,新的电池技术不断涌现。“全固态锂电池在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被认为是最大有可能取代液态锂电池的新一代电池技术。”高玉李表示,“?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强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积极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看底盘,高端替代成为广泛共识。“随着隔膜向更薄趋势发展,市场对锂电池隔膜料的性能将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华南化工销售公司合成材料部经理张明禹认为,“企业要瞄准‘双碳’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继续在超高密度聚乙烯薄膜、EVA及POE等新材料上实现新突破,迈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看市场,供需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市场需求增速未能跟上产能的爆发式增长,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锂电池产品价格承压。”西南化工销售公司高级专家姜卫华认为,“产业链上游企业要充分的发挥技术和原料优势,对标行业先进,逐步提升材料的品质。同时,与头部企业组织战略合作,布局新业态,保障产业链平稳可控。”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突破性的材料涌现,让锂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更高、成本更低、寿命更加长,使其成为推动全球能源变革的强劲引擎。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