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两轮车锂电池研发生产成为该领域国内首家A股上市公司 博力威 从“代工配角”到“出海先锋”
日期:2024-09-24 作者: 新闻中心
在张志平办公室一角,这幅14字的书法作品被装裱、悬挂,笔触刚劲有力。这是张志平所书,一笔一画烙印着他的奋斗足迹,是他一路以来的心路写照。
对于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来说,迈步从头的一大节点是2021年。当年6月11日,作为第64家上市莞企,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首家以两轮车锂电池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彼时,此公司走过十五载,已发展成为锂离子电池组及电芯产品领域的佼佼者。
“可以说,博力威从创办之初就有上市的想法。”2006年,张志平创业,一头扎进风口渐起的新能源市场。从早期的代工贴牌商到如今出海拓市的世界知名“智造”企业,从做消费电子类锂离子起家,到打造完整的锂离子产品产业链,博力威在轻型电池市场精耕细作、全“锂”以赴。
“细处求精益、宽处谋布局、高处争独到”,这是张志平与记者交谈时反复提到的关键句。作为博力威董事长,在他看来,在当前经济复苏的关键期,他必须带领团队不断追求精益求精、拓宽战略布局、争取独特优势,从而穿越周期、奔向新“锂”想。
2021年6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钟声悠扬。博力威,股票代码688345,正式挂牌上市。此次公开发行2500万股,发行价格25.91元/股,实际募集资金超6亿元。
这笔资金如澎湃能源,为博力威注入了强劲动力——资金大多数都用在“轻型车用锂离子电池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并全部落户在东莞。这不仅是对产能的扩充,更是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
上市后的博力威得到投资者的热情关注。很快,博力威锂电芯及储能电池研发生产总部项目在2023年迎来投产。走进这座现代化的厂房里,只见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大圆柱电芯经过传送带,有序完成焊接、入壳、注液、检测等工序。零星的工人在电脑前认真地检查细节,机器人则在车道上穿梭运送材料。“使用自动化设备后,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也减少了因人的因素导致的误差,更好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张志平说。
随着产品技术升级,供应保障能力增强,博力威客户群体也逐渐壮大,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
再往前回溯,2010年从深圳迁至东莞的决策,对于博力威来说,则是另一重要的转折点。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博力威特意组织员工到东莞市同沙生态公园参观。“当时第一次来到东莞,看到同沙水库这一片这么漂亮,我们很惊讶。”张志平回忆道,“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生态环境却如此宜人,可见这座城市的布局规划正在逐渐完备。”这次参观让员工们对东莞产生了浓厚兴趣,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随公司搬迁到东莞定居的决心。
东莞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的潜在能力是博力威选择这里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张志平看来,这里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相比来说较低,为创业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此外,东莞毗邻广深两大一线城市,有着吸纳投资的广大空间和潜力。更重要的是,东莞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浓厚的创业投资氛围。“这里的供应链齐全、产业链完备,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为创业投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张志平说。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首望,张志平依然觉得,来莞发展、上市,这条路值得而正确,“是一个前瞻性的战略选择。”
走进博力威东莞总部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绿色英文标识——“Greenway”。它醒目地镶嵌在公司入口、大楼外墙。在公司展厅,各类品牌电池一字排开,都印有“Greenway”。
“Greenway,寓意着绿色之路。”张志平解释,博力威英译便是Greenway,“这是我早年出海时,大学同窗为我构思的英文名,它不仅与‘博力威’的方言发音相呼应,更承载着我们公司自创立以来便秉持的核心理念。”
博力威诞生初期,粗放式发展模式盛行,不少企业对于“绿色发展”的概念尚有感知“温差”。那是2006年,张志平凭借有限的启动资金,创办了此公司,初涉笔记本电池的售后市场等细致划分领域,“没有品牌,技术专利也不强,只能给海外的消费类电池厂商做贴牌业务,但还是攒下了宝贵的‘第一桶金’。”张志平说。
时间流转至2010年,博力威已占领了国内笔记本电池证券交易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成为笔记本电池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但此时,张志平敏锐洞察到笔记本市场空间已逼近“天花板”,一抬头便能望见“悬顶之剑”。
“是大势所趋,发展就是要走绿色之路。”张志平决心换细分赛道,迈出“第二条腿”。
彼时,全球传统类商品市场增速放缓,我国“以电换油”“铅改锂”能源结构的推进速度加快,以及日渐庞大的锂电两轮车保有量带来了更新替换需求,使得轻型车用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增加。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博力威开始跻身两轮电动车赛道,组建成立研发中心及动力电池事业部,招募了上百名研发人员。他们按照电池的各项技术方面的要求及具体细节,分段式仔细研究,不断试制产品雏形。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科研攻关的困难层出不穷。特别是电池组热失控管理的问题,一度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拦路虎”。
“前期材料数据有一点偏差,研发测试的结果便会显示出很大差异。”那是在2016年,研发团队长达半年奋战在实验一线,经历多次测试失败,陆续完成13次综合技术改进和材料升级,最终成功申报防蔓延技术专利。这一突破性的成果让博力威成为了细分行业中,率先通过慢速针刺测试的锂电PACK(即锂电池包)企业,也让他们成功获得了国际知名电芯供应商松下的直供入场券。
“企业要通过创新带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这比什么都重要。”张志平感慨说道。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的带动下,博力威不断突破自我“天花板”。如今,公司现已掌握电池组智能管理、电池组关键结构件设计、高性能锂电器件制备以及锂电池制造设备和工装治具自主设计等四大核心技术。
成功进军电摩电池市场后,博力威“马不停蹄”。2017年,博力威收购凯德新能源,实现了从锂离子电池组制造到电芯生产的后向一体化发展。同时,公司还形成了以电池管理系统开发为核心,集锂离子电芯研发生产、电池组结构设计、电池保护板设计制造、成品组装为一体的完整制造体系。
借鉴经济学里的“三驾马车”概念,这套后来被拓展为“三驾马车,双轮驱动”的发展的策略支撑着博力威“一张蓝图绘到底”。“三驾马车”,即电动助力车电池业务、电动摩托车电池业务和电池业务,“双轮驱动”则指小圆柱电芯和大圆柱电芯。在传统“三驾马车”的基础上,公司仍重视类电池的发展动态,开辟笔记本电脑、清洁电器、医疗器械、无人机、智能等众多应用场景。
“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前20强企业”“中国电池百强企业”“广东省动力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把绿色电池带给大家,让地球干干净净!”博力威正沿着“绿色之路”不断前行。
专“芯”做好锂电、构筑发展“护城河”,也是应对海内外市场变化的必要之策。
在国内,博力威成功跻身小牛电动、雅迪控股、爱玛科技、新日股份等电动两轮车巨头的供应商行列。不仅如此,公司还吸引了虬龙科技等电动越野摩托客户的目光,并与传统自行车品牌喜德盛等携手合作,共同开拓电动两轮车的新天地。在消费电子及储能产品领域,博力威也已开发大疆、新宝股份等知名客户。
博力威的目光并未局限于国内市场。出海,成为了它摆脱“内卷”、寻求更广阔空间的必然选择。
博力威的出海之路似乎早已注定。早在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博力威沉下心,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逐渐被欧美客户认可并获得青睐,积累了一批优质的客户资源。
“进行海外业务开拓充满挑战,欧美客户的品控标准很高。”张志平说,博力威在提升科技含量的同时,对产品研制阶段的质量控制、制造阶段的精准度和稳定能力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同时招聘了不少海外人才,注重供应链管理,以确保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只有实现用户需求和要求的产品,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不断创新的博力威,品牌美誉度、知名度在欧美地区大幅提升,现已成为国内首批获得德国莱茵认证的符合欧盟电动助力自行车标准的厂商;同德国、罗马尼亚、丹麦、法国等国外诸多知名电助力自行车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欧洲电助力自行车市场,博力威的市占率名列前茅。
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动化趋势的持续深入,不少国家政府推出电动两轮车“油改电”补贴政策,东南亚、南亚电动两轮车爆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博力威正将目光投向这里。
2024年3月,在印度国际会展中心,一场电池博览会盛大举行。在这场印度最专业的电池展会上,一众来自全球的电池制造商汇聚一堂,其中包括了携“金箍棒”电池亮相展会的博力威。
这一趟,博力威还带来专为印度市场量身定制的产品——34145 PACK解决方案。这一方案采用自研的34145金箍棒电芯,以其高安全、长寿命、长续航等多项优势赢得印度车企的高度关注。
目前,博力威已经与多个印度车商达成合作,为其提供高品质的动力解决方案;此外,还通过在印尼等地设立子公司进行布局,进一步扩大公司在全球两轮电动车市场的份额。
从产品出口到产业出海,博力威走出去也将逐步成为投资者评判产业链价值的重要因素。
“资本市场与实业不一样,但相信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还是公司的内在价值。”面对资本市场的风起云涌,张志平对于未来谨慎又不失锐意。
对于下一个目标,张志平志在千“锂”——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在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接轨,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锂电解决方案引领者。
南方日报:从最初的笔记本电池与消费类电池领域,逐步拓展至前沿的动力电池业务,并深入电池组制造直至电芯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主动换赛道”可以说是博力威发展历程的鲜明烙印,也展现了公司寻求突破、勇于开拓的风貌。请问在博力威的经营之道中,创新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张志平:在博力威独特的经营哲学中,创新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创新是博力威与生俱来的内在基因。
当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浪潮趋于平缓,博力威以敏锐的洞察力,将航向调整至动力类锂离子电池的蓝海,尤其是轻型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广阔天地。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追求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聚焦于下游应用的无限可能,在细分领域中愈发强大,如今在高端电摩和越野电摩的赛道上疾驰、领跑前行。
2017年,通过收购电芯企业凯德新能源这一战略举措,博力威实现了从锂离子电池组制造到电芯生产、一体化发展的华丽转身。这不仅是对产业链的深耕细作,亦是对创新理念的又一次诠释。
随着公司上市的钟声敲响,以及工厂规模与实力的飞跃,博力威以创新为翼,实现稳步发展。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正引领着博力威在时代的浪潮中勇往直前、乘风破浪、站稳脚跟。
南方日报:博力威作为资本市场“东莞板块”的一颗新星,在东莞资本市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博力威对未来东莞资本市场有何期待?
张志平:博力威作为东莞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公司规模还不大。作为细分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博力威人也将抓住机遇、练好内功,为东莞的轻型动力电池行业、也为东莞资本市场的发展尽一份力。
东莞作为全球制造之都,上市公司整体数量并不算多,但近些年来快速增长,为东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优质企业积极拥抱资本市场,积极投身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通过融资融智不断做大做强,在助力东莞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走进博力威12层研发中心,一股浓厚的科技气息扑面而来。这里集结了电芯原理、材料体系、产品设计等多领域的行家能手,共同构建了一套高效的研发体系。结构开发和电子开发部门与产品线紧密合作,为一众知名品牌提供产品。在电子测试实验室里,高端设备一应俱全,样品试制工作井然有序。开发验证部门则通过模拟极端条件测试电池性能。
两轮车锂电池,由于其独特的构造和高频次的充放电需求,其技术难度并不亚于电动汽车锂电池。张志平深知,安全性是其在推广锂电池过程中的重大挑战之一。因此,他带领团队致力于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这些难题,他强调:“我们始终把质量与安全放在首位,这是我们企业的基石。”
不仅在产品的精益求精上,博力威对质量的重视也可从总部大楼的规划细节中管窥。张志平进一步表示,在最初的设计规划中,相较于较低层的制造车间,研发中心和职能部门被安排在了11楼以上,这一布局并非仅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分配,亦反映了博力威“质量至上”的核心理念和企业文化。
他常津津乐道的,是美国伞兵的故事——二战期间,美国空军的降落伞合格率为99.9%,但军方要求必须达到100%。厂家在面临技术瓶颈时,军方通过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的方式,最终实现了合格率百分之百的奇迹。
“就像人的健康管理一样,我们也可以对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张志平主张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电池内部融入特定模块,利用技术手段实时追踪并反馈电池的运行状态,让客户对电池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这一创新理念显示出博力威对技术创新、质量至上的执着,更体现了其对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关注。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博力威正为客户提供更安全、可靠、透明的电池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