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

新闻中心

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

  日期:2024-05-01 作者: 新闻中心

  1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方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描述可能存在的风险,敬请查阅“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风险因素”部分,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3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5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024年4月28日,公司召开了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及第二届监事会第九次会议,鉴于公司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及期末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为负,不符合有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公司章程》规定的现金分红条件,综合考虑公司目前行业现状、经营情况及资金需求等因素,为保障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公司2023年度拟不进行利润分配,也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和别的形式的分配。公司监事会已对该事项发表明确的同意意见。本次2023年度拟不进行利润分配的方案尚需经公司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批准。

  公司主要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产品主要为磷酸铁锂、磷酸铁等。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其中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现已实现量产出货,磷酸锰铁锂产品已进行了试生产,产线具备放量生产条件。

  公司从始至终坚持“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研发策略,使产品性能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公司重视研发人才体系建设,不断培养具有专业相关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开发团队。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国内发明专利66个,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6个,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174项,核心技术22项,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累及领先优势。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是通过研发、生产与销售磷酸铁锂、磷酸铁实现盈利。公司的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等主要经营模式与行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基本一致,详细情况如下: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量定产量,以产量定采购的采购模式。具体步骤为营销中心每月召开销售订单评审会,公司各生产工厂根据销售计划定制月度的生产计划,并根据生产计划向万润新材提交物料采购汇总申请表。万润新材收到物料采购申请后在合格供应商中竞价,并根据竞价结果分配需求总数量。在此基础上,万润新材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再依据实际的需求提交具体订单。供应商产品经送检,无质量上的问题后入库,公司按双方合同约定付款条件结清货款。

  当供应商原材料质量下降不足以满足公司生产规格要求、公司新产品研发存在新的物料需求或公司产能释放需扩充采购来源时,公司会考察新供应商,并依据公司《供应商开发及准入管理制度》对新供应商做综合评定,考评合格后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公司已与多家国内外大型碳酸锂供应商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业务关系,保证了主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与品质可控。

  除上述常规采购模式外,对于碳酸锂、磷酸盐等主要生产原材料,公司会依据市场行情分析预测,并结合各工厂生产能力和库存变动情况,确定原材料合理安全库存水平,以保障均衡生产节奏及后续及时交货。

  公司研发坚持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紧跟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变化,实行“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研发策略,加强专利布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培养掌握创新文化的科学技术人才和团队。企业主要有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两种研发开展方式。对于技术较成熟的产品,公司以自主研发为主;对于具有前瞻性的产品或技术,公司除进行自主研发以外,也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发。公司充分的利用前沿科技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制造水平,满足产业化需求。除深化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之外,公司也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补锂剂、硬碳负极、硅碳负极等方向进行了研发和布局。

  报告期内,企业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原则安排生产,以月度销售计划为基础,以周销售计划为目标,及时作出调整产线安排,进行自主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具有定制化特点,下游不同的电池客户或者同一客户的不同订单对正极材料的规格、性能方面一般具有不一样的要求,针对个别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公司会单独开辟产线进行生产;对于产能较大的产线,企业主要生产大额订单的通用性产品;对于产能较小的产线,公司主要生产零星客户或订单较小的产品,以提高产线利用率。公司生产安排虽然主要以销售订单为基础,但也会同时考虑产品及原材料的检验检测和运输周期,并对排产计划进行灵活调整,进行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备货,以保证采购、生产与销售的匹配与衔接。

  公司主要是采用直销模式,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知名动力及储能电池厂商,经过长期业务合作,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客户合作伙伴关系。公司销售具体流程为客户开发及认证、签约生产、发货回款、客户维护等四个步骤。企业存在常规销售模式及寄售销售模式,其中寄售模式系公司依据客户要求将部分产品发送至客户仓库形成一定库存,以备客户按需使用,客户使用后每月按约定时间和方式与公司核对实际使用产品数量,并据此按照合同约定开票并结算,在客户领用前存货所有权和风险均未转移。

  公司主要是做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报告期内的基本的产品为磷酸铁锂、磷酸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2613无机盐制造”。

  随着全球向清洁能源的加速转型,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势在必行。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新名片”,产销已连续9年领跑世界。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推动下,2023年政府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如购置税减免、新能源汽车下乡、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电动化试点推行、车网融合互动等,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不断融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变革性技术,其产业链、价值链也持续向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拓展,形成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与相关行业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迅速增加,产销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1.6%,产销规模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海外出口方面,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约77%,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在全球“能源消费电力化”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叠加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优惠政策的延续及优化,加快推进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革新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将持续保持向上增长的动力。

  在国家“双碳”总方针的引领下,光伏、风电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比逐步提升,带动储能市场尤其是新型储能的稳定增长,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成为达成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3年度我国共发布了653项有关支持储能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涉及储能规划布局、示范应用、规范管理、电价改革等每个方面。各级政府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逐步推动了储能产业链业务的迅速增长,储能装机规模也进一步快速提升。依照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在储能电池领域,锂离子电池因其兼具性价比及安全性、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循环寿命长,同时又具有无毒、无污染、原材料来源广泛等优点,市场空间巨大。依照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206GWh,同比增长58%。

  未来,跟着社会各界对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及人工智能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储能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必将同步带动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位于产业链的中上游,其上游为锂、磷等原材料产业,下游为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链已十分成熟。锂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电池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锂电池的安全性、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循环寿命等关键参数,对推动锂电池的技术进步起关键作用。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及储能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锂电池行业需求量逐步提升,带动了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的持续增长。目前,新能源汽车与储能行业大范围的应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以磷酸铁锂、三元正极材料为主。根据高工锂电(GGII)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量为248万吨,同比增长31%,其中磷酸铁锂出货量165万吨,同比增长48.3%,在正极材料中占比提升至66.53%;2023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65万吨,同比增长1.8%。综上,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市场应用中具有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优、寿命更加长等优势,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占比尚有提升空间、在储能领域的潜在市场空间相对更大。

  2023年,由于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退坡、下游企业去库存导致产品需求低于市场预期,以及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大大波动,正极材料销售价格随着碳酸锂的下跌而下降,行业整体业绩有所回调。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稳步发展,储能市场逐渐发力,将带动正极材料行业出货量持续增长,回归合理盈利水平。

  磷酸铁锂的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无毒,是新一代绿色环保锂电池正极材料。目前主流制备磷酸铁锂的方法主要为高温固相法、碳热还原法、微波合成法、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溶剂热法。其中高温固相法的合成工艺路线简单,易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是目前制备磷酸铁锂最成熟、也是使用的最多的方法。

  液相法是生产磷酸铁普遍采用的制备方法,可以细分为水热/溶剂热法、共沉淀法及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的加工工艺和设备较为简单,兼顾了能耗、安全性以及成本,是当下主流的商业化生产方法,其中铵法工艺原材料价格低,副产物为肥料硫酸铵,且工艺成熟,产品一致性好,是目前的主流工艺。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可分为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型、普鲁士蓝/白三大类,主要的制备方法有溶胶凝胶法、高温固相法、共沉淀法等,其中高温固相法包括混料-烧结-粉碎-过筛,溶胶凝胶法包括混料-烘干-烧结-粉碎-过筛,共沉淀法包括前驱体制备-混料-烧结-粉碎-过筛。

  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两大类。具体而言,液相法包括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等。固相法包括高温固相法、碳热还原法等。采用高温固相法,有利于锂离子和铁离子的充分扩散和迁移,得到较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同时工艺过程简单成熟,制备成本较低,易于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对生产的全部过程各环节的把控较为严格,且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门槛高,研发难度大。近年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呈现向高压实密度、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工艺技术壁垒也逐步的提升。因此,行业新进入者短期内较难突破关键工艺技术,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

  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化时间相对较短,能否实现规模化生产较为依赖技术团队的技术实力与相关行业经验积累,企业研发及生产经营管理方面人才梯队建设决定了能否在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先期进入的企业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成熟的研发技术与生产团队、稳定的上下游供应关系及完善的人才储备体制,新进入企业赶超难度较大。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材料,主流锂电池制造商对正极材料供应商实行严格的体系认证,对供应商的研发技术实力、生产的基本工艺、产品的质量控制、规模化供应能力、财务稳定性、生态环保等方面做严格的认证,通常从前期客户接触到产品批量出货供应一般要经历2年左右的时间。因主流锂电池制造商对原料质量要求严格,且新供货商认证周期较长,对长期合作的正极材料供货商粘性较大,正常情况下不会轻易更换。因此,行业新进入者短期内通过优质客户的验证较为困难。

  正极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对资金要求比较高,前期需要投入大额资金新建厂房、购买设备、组装生产线。而且主要生产原材料占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比例比较高,日常运营需大量资金支持。此外,下游锂电池制造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主流电池制造商有严格的供应商认证体系,对正极材料供货商的供货数量、质量、服务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小型正极材料生产企业较难通过认证,获得订单难度较大,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较难实现规模化生产。

  自2010年设立以来,公司始终专注并深耕于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致力于对磷酸铁锂、磷酸铁等主要营业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已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技术体系以及生产的基本工艺体系,被评为“国家级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等,拥有核心技术22项,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174项,技术积累深厚,综合竞争力较强,能满足下游客户严格的技术要求。

  历经10余年的辛勤耕耘与研发创新,公司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产品各项主要性能指标位居行业前列,技术实力受到业界认可,业务品牌逐步做强,已成为众多知名锂电池企业的供应商,公司产品得到了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

  公司紧跟新能源市场的发展的新趋势,合理规划产能布局,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产品出货量持续提升。2023年,公司磷酸铁锂累计出货量为16.41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77.99%,增速超过行业中等水准,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中。

  随着新能源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下游客户对锂电池性能的要求在持续提升,促进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报告期内主要新技术、新业态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如下:

  在材料成本上,由于钠价格较低且集流体为铝箔,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相较于锂离子电池拥有较强的优势;在性能上,由于钠离子电池拥有更高的界面离子扩散能力,其倍率性能、低温性能、安全性能较锂离子电池更佳,但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电压及循环寿命偏低。目前,钠离子电池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各企业钠离子电池制备技术正逐步趋向成熟。目前,公司已布局研发层状氧化物类、聚阴离子类型化合物、普鲁士蓝/白类等不同体系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部分型号已实现批量供货。公司已出货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备成本低、循环性能好、寿命长,低温性能优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大倍率充放电等优点,下游大多数都用在两轮电动车、低速电动车、储能、启停电源等领域。

  磷酸锰铁锂作为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相较磷酸铁锂,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优势;相较三元正极材料,有高安全性和较低的成本优势,行业对磷酸锰铁锂路线的关注度较高。但是磷酸锰铁锂存在导电性能差、循环性能差等特点,市场化进程缓慢。公司结合自有的“金属离子体相掺杂技术”“晶粒尺寸调控技术”“循环寿命提升技术”“Ti3C2MXene均匀包覆技术”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技术难关,加快了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目前,公司采用高温固相法开发的第二代高比容量磷酸锰铁锂正处于小批量试生产阶段,采用更精准的大小颗粒级配,碳层更薄、更均匀的原位立体碳包覆技术和多元离子体相掺杂技术,有效增强离子扩散和电子导电能力,相比第一代产品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压实密度。

  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技术体系,遵循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深化在锂电材料领域的技术布局,加大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制,并紧密关注新型电池材料体系的研发动态,结合国内外行业的发展动向,借助外部资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从而牢牢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持续保持并巩固公司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重要地位。

  同时,随着全球清洁能源的加速推进,公司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进行国内外锂电行业资源整合,实现国内外资源优势互补、价值共赢,以构建多层次、全球化的产业链体系,从而提升公司纯收入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4.1普通股股东总数、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和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总数及前10名股东情况

  1公司应该依据重要性原则,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17,419.51万元,较上年度同比下降1.44%;实现盈利-172,052.62万元,较上年度同比下降278.74%;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50,362.98万元,较上年度同比下降256.84%。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为1,943,177.00万元,较上年度同比下降2.15%;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权益为658,587.41万元,较上年度同比下降23.33%。

  2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后存在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应当披露导致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原因。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保证季度报告中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对公司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公开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未列举的项目认定为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且金额重大的,以及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公开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持股5%以上股东、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参与转融通业务出借股份情况

  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因转融通出借/归还问题造成较上期发生变化

  公司于2023年10月8日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议案》,公司拟使用不低于人民币10,000.00万元(含),不超过人民币20,000.00万元(含)的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110.00元/股(含),回购期限为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详细的细节内容详见公司分别于2023年10月9日、2023年10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公告》(公告编号:2023-037)、《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回购报告书》(公告编号:2023-040)。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公司股份1,366,895股,占公司总股本126,118,463股的比例为1.0838%,支付的资金总额为人民币74,742,925.03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后续公司将严格按照《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7号——回购股份》等相关规定,在回购期限内依据市场情况择机做出回购决策并予以实施,同时根据回购股份事项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公开披露义务。

  本期发生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纯利润是:0元,上期被合并方实现的纯利润是:0元。

  2024年起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或准则解释等涉及调整首次执行当年年初的财务报表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24年4月28日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和第二届监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未弥补亏损达到实收股本总额三分之一的议案》,该议案尚需提交公司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现将详细情况公告如下:

  根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合并报表累计未分配利润为-661,188,507.73元,公司实收股本为126,118,463股,公司未弥补亏损金额超过实收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章程》等相关规定,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实收股本总额三分之一时,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公司未弥补亏损金额超过实收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一,主要系上游原材料碳酸锂市场行情报价波动较大,及下游客户去库存导致产品需求放缓,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及产品营销售卖价格均一下子就下降;而公司生产线开工率不稳定,设备稼动率不足,产品整体单位售价降幅大于单位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幅,产品毛利率降低,同时根据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变动相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根据资产可收回金额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致。

  针对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将持续聚焦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核心的产业布局,重视行业及政策变化,围绕战略规划动态调整经营策略,多措并举,努力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促进公司业务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具体如下:

  公司将以行业发展与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坚持研发创新,加快现有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持续加大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投入,不断的提高公司产品竞争力。同时,公司将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技术储备,结合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中心、武当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优势,继续强化知识产权布局,完善研发人员激励机制,激发科学技术人才的创新活力,逐步提升公司技术团队研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此外,公司将继续加强与各大科研院校的技术交流合作,并积极向省级、国家级政策性研发项目攻关,以推动公司产品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

  随着新能源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终端降价压力持续向中上游传导,而正极材料成本在锂离子电池成本中占比最大,兼具高品质与低成本的锂电材料是行业一致追求的目标。公司将继续推进精益生产,通过对采购流程、生产工艺流程、能耗管控、物流成本控制等多方面优化,逐步的提升产品生产效率,持续降本增效。

  同时,通过TPM(全面生产设备管理)推进示范工厂的创建,将具有公司特色的一体化TPM管理体系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通过对工厂现场管理的循环检查,推进现场作业管理的标准化,全方面提升厂区作业管理上的水准;此外,在工作规划目标、课题改善管理、MMOG/le精益物流、自主EHS等四个方面,公司也将持续融合推进,注重工具的导入与实践,力争将三级改善机制深化落实,形成产品生产制造领域全员改善、全员降本的氛围。

  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在材料采购方面,公司将继续充分的发挥集团供应链平台优势,优化供应链管理策略,提高大宗物料采购效率,同时积极利用套期保值工具,提升原材料成本控制水平;在库存管理方面,建立产销联动机制,对各工厂库存情况定时进行预警,激励各工厂对库存进行主动管理,以发挥各工厂厂长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强化产销信息的协同,及时作出调整库存策略,不断的提高公司库存管理上的水准,提高存货周转率。

  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承“顾客至上”的经营方针,根据不一样的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不断进行产品更新迭代,优化产品结构。同时,公司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拓展销售经营渠道,开发优质客户,深化与客户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断的提高市场占有率。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电力化”的加速演进,海外市场拓展将是公司业务发展新的机遇。公司将根据行业发展及国内外政策环境变化,合理规划战略布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国内外锂电行业资源整合,实现国内外资源优势互补、价值共赢,以构建多层次、全球化的产业链体系,从而提升公司纯收入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关于我们

解决方案

联系我们

0731-85782172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