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6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日期:2024-04-23 作者: 新闻中心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非船事业部电焊班电焊工朱先波
朱先波,中国船舶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非船事业部电焊班电焊工,特级技师,中国船舶集团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辽宁工匠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第二批中央企业“大国工匠”培养支持计划,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5年,20岁的朱先波从山东来大连打工。当时,大船集团急缺电焊工,他被招进大船集团锅压分厂干临时工。
朱先波接手的第一件活是将一块厚铁板补好,他却把铁板烧出一个洞。朱先波痛定思痛:
等别人下班后,他找电焊机练到很晚。他在焊枪上绑重物、练手劲,蒙住眼睛,拿着焊枪,在废弃的钢板上画“S”形状,用枪头去寻找焊口,用心感受“人枪合一”……两个多月后,他终于被安排了一个技术活儿——钉焊。
朱先波敢闯敢试,与焊花为伴的20余年里,先后解决了20余项国家重点项目的施工难题,攻克一道道生产难关,确保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圆满完成。哪里有难啃的骨头,哪里就有朱先波的身影。他潜心钻研激光校形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某重点专项工程钛合金项目施工中,开辟了激光校形应用的先河。他先后攻克了特种钢MIG焊接、大型结构变形控制、堆内构件大型能承受压力的容器MIG单面焊双面成型和大厚度铸件焊接等技术难题,探伤合格率从80%提高到99.86%,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先波和创新团队解决了“X城电极锅炉模块”核心部件电磁纯铁焊接难题,此项目打破了国外封锁,主持攻克了“华龙一号”安全壳预防焊接变形难题等重大生产难关60余个,参与解决了“X城大型平台实验”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技术难题。
●他主持研究的“无轨导爬行机器人高效焊技术”新技术新工艺已在大型LNG储罐上得以应用,节省资金100万元,此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他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各类创新成果近百项,有53项创新成果成功转化,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2900余万元,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
●他整理培训课件20余件,培训10万人次,先后培养了3名全国技术能手、56名国防重点工程专项焊接高技能人才。
●他本人荣获“嘉克杯”国际技能大赛“金牌教练”称号,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不可或缺的焊接技能人才。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秘鲁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徐培培
徐培培,中铁九局大连分公司秘鲁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负责秘鲁、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区域的项目管理工作。她扎根“一带一路”沿线余项海外工程建设,她用女性之美构建海外幸福之家。作为公司首个海外巾帼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徐培培创新“党建+”特色品牌融合企业经营,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责任担当,践行奉献国家的初心使命,在“一带一路”沿线绽放芳华。曾获全国铁路先进女职工、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4年,徐培培主动请缨,作为中铁九局海外项目第一个女党支部书记,离开家中1岁多的孩子,奔赴万里之外的委内瑞拉,扎根南美洲9个年头,辗转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秘鲁,参与10个海外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作为驻辽央企的海外项目党支部书记,徐培培创新的“党建+”推动海外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层次地融合,多次在中国驻委内瑞拉、秘鲁大使馆的中资企业党建工作会上进行交流,为集团公司“激情 诚信 融入 提升”海外核心价值理念、海外“五种精神”的凝练和海外党建“五不公开五不减弱”及“四种文化”的形成、海外“五欣慰六满意”工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经典案例和借鉴做法,推动了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秘鲁区域10余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滚动经营,并积极为外籍员工提供就业、技能培训5000余人次,得到了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秘鲁政府的高度认可,负责的玻利维亚钾盐厂项目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和中国中铁首个国家化学工业优质工程奖。
徐培培牵头成立了中铁九局首个海外巾帼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第一发明人完成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际专利1项,完成课题攻关10项,培养业务骨干20余人次。
她始终坚持“家文化”理念,几年来,为海外员工办实事、解难事超过50件,率先建立了企业“员工专属档案”,成立了南美区域第一个“互联网+心灵驿站”,以“网络诊疗室”等形式,开展集体辅导、一对一解答,帮助非洲、欧洲等7个国家的近千名海外员工解决思想困扰,助力海外事业健康发展。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瓦房店轴承集团高端汽车轴承有限责任公司运行保障班维修电工赵忠东
赵忠东,瓦房店轴承集团高端汽车轴承有限责任公司维修电工。多年来,他坚持自学,运用所学的知识改造设备和设备革新120多项,涉及设备300多台次,获国家专利9项,先后获得各项荣誉称号80多个。曾获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技术能手、辽宁工匠,大连市劳动模范、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7年,赵忠东考入瓦轴技工学校,因没有电工班,就上了车工班。每逢上电工课,他的兴趣就极高,每次电工科考试基本都是满分。1990年,赵忠东正式成为瓦轴的一名电工。他说:
1998年,赵忠东有幸和全国劳模孙胜桐结为师徒,通过多种设备改造及维修工作,加之师傅的谆谆教诲,赵忠东在技能上得到很大提高。首次参加公司青工技术比武,他就获得了第五名,更加坚定了他学技能的决心。
2013年,瓦轴集团成立高端汽车轴承公司,主要加工高端汽车轴承,客户集中在北美、欧洲、亚太及国内有名的公司,是为国际“大牌车”配套的,对加工设施要求很高。通过不停地改进革新改进,实现在线生产、在线检测、在线装配,赵忠东带领维修团队全面负责设备维修和保养。为解决出口产品工件端面易产生划痕的问题,赵忠东反复研究,多次整改,利用出料传送带上产品个数,时时控制生产设备加工状态,完全解决了6条磨装自动生产线多台设备工件划痕的问题,为产品出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忠东改造的项目均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填补了机床设计的空白。
2019至2021年,他自制全自动轴承激光打标加工产线%;制作自动生产线的储料及上料机构,减少控制器件,获国家专利2项。2022年在工艺路线搬迁调整、设备调试、自动线组装投产工作中,他组装全自动产线万元。目前他正在开展的项目是“商用车轮毂单元项目”,此项目实施后,年能增加1.8亿元产值。
赵忠东凭借出色的技术成为了公司的“技术大拿”,领导想把他调到管理岗位上,可赵忠东没有同意。赵忠东说:
我喜欢这个岗位,每当维修好设备,那种幸福真的无法形容,这是我的兴趣所在。”
张继凯,大连洋尔特服装有限公司技术科长。多年来,他凭借过硬的本领,成为了服装生产线上的一名技术尖兵,多次获得集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4年初中毕业后,张继凯进入洋尔特公司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从最初的一名普通样板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科长,让自己活出了价值感。
1999年末,洋尔特公司正式成立西服生产线。作为技术骨干,张继凯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刻苦钻研业务,赴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地学习先进服装技术。同时,集团外聘一批国际顶级服装大师到工厂指导业务,张继凯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虚心求教,认真系统地向大师学习,技术水平提升很快。
作为技术科长,张继凯负责产品研制、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管理以及单量定制项目技术开发工作。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施指导和培训。他工作、服务在生产一线,随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难点问题,保证车间流水线年,洋尔特公司成立高档西装小线,主要生产日本高档品牌和自主品牌创世西装,张继凯负责整个车间的技术管理工作。所生产的日本全毛芯产品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生产订单逐年增加。
2017年,洋尔特公司成立全手缝车间,采用意大利高端技术,整件西装制作全部手工完成。张继凯负责全手缝车间技术工作,他和两名意大利技术人员手把手对操作工人传授技艺,每道工序都耐心指导,精益求精。
张继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积累了丰富的西装技术工艺。在张继凯技术团队带领下,洋尔特公司大力推进专线战略,以品牌专线、单裁定制专线等为重点,改变以往批量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品质、快速反应的定制化生产模式,先后成立高档小线、纯手缝车间,提升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凭借着张继凯和他的技术团队、生产团队的共同努力,洋尔特公司已实现单裁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吸引日本公司与大杨集团保持长期业务合作,为公司调整转型、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基础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潘秀莲
科研的世界于旁人有多枯燥,对科学家来说就有多迷人。“烯烃”“催化”“极限”……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秀莲的生活,就和它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潘秀莲,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基础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曾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等殊荣,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烯烃作为现代化学工业的重要基石,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航天飞机上使用的材料,小到厨房中的保鲜膜、婴幼儿用的奶瓶,都有它的身影。传统的烯烃生产原料大多数来源于于石油,而我国的能源结构特点是富煤少油缺气,大部分原油依赖于进口。潘秀莲牢记“国家队”“国家人”使命担当,积极践行国家“双碳”理念,多年来深耕能源催化转化的基础研究,突破基础科学难题,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成效显著。
潘秀莲和团队提出双功能分离的OXZEO^®催化概念,创新合成气一步反应制低碳烯烃的OXZEO^®-TO过程,从催化原理上突破了近百年来传统费托合成产物分布难以逾越的ASF理论极限,被誉为“开创煤制烯烃新捷径”并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该成果引起国内外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同行称赞为“低碳烯烃直接合成领域的里程碑”。该成果作为“纳米限域催化”的核心成果之一,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为了推进这一成果的工业化应用,潘秀莲一方面从基础研究角度深入理解催化作用原理,持续优化催化剂及反应工艺条件,并将OXZEO^®催化概念拓展应用,制取系列高值化学品和燃料,初步建成合成气直接转化OXZEO^®新技术平台;另一方面,与研究所应用研究团队及企业合作,一同推动该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建成世界首套以煤基合成气为原料、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的千吨级工业试验装置,并成功完成试验,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为我国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此外,潘秀莲在其他碳基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如天然气(甲烷)催化转化制高值化学品、乙炔氢氯化无汞催化过程等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系列成果,潘秀莲表示,“科学家”是永不言弃的职业初心。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孝军
长期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彭孝军教授带领团队从事精细化工领域研究,破解国家“卡脖子”难题。他坚持以一流的业绩诠释对科研的敬重、对教育的热爱,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20余项、ISO国际标准5项,获国家科技奖励(二等奖)3项。
进入新世纪,以打印、显示、标记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光学材料领域发展迅猛。但由于染料在热、光或电的苛刻条件下易被分解破坏,耐受性不足,成为电子信息工业应用广泛存在的国际难题。彭孝军带领团队通过十数年的探索,在染料分子上引入激发态猝灭基团,大幅度的降低了分解染料的单线态氧形成的概率,使染料耐紫外牢度从传统染料的5级提升到7~8级,获得中、美、日、欧等耐候性染料专利授权,被应用于彩色喷墨打印,形成了国际广泛认可的彩色喷墨打印墨盒自有技术体系,促进了国内彩色喷墨打印快速地发展,国有产品大规模出口。研究团队以染料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际垄断,为我国打印耗材发展到占全球7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电子信息材料和生物医学领域,光学化学品已成为关键战略支撑点和“卡脖子”问题多发领域。彭孝军组建了“染料功能调控”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他还带领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师生,在长兴岛建立了“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五年努力,孵化出9家企业,聚集了30余家精细化工公司,带动下游产值超200亿元。
4、 索赔14亿余元 大连一房地产公司因土地出让事项把自然资源局和区政府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