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6-19 作者: 产品中心
公司是一家以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为核心产品的新能源材料研发与制造商,是集基础研究、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公司以卓越的研发技术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成功覆盖了行业内的主流客户群体,致力于为全球顶尖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公司基本的产品包括磷酸铁锂及其前驱体磷酸铁,该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制造的核心材料,公司收入来源为直接向客户销售磷酸铁、磷酸铁锂产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公司确保了产品的卓越性能和可靠性,从而在市场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稳固的市场占有率。公司所处行业属于“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大类下“398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之“3985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公司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转型升级,成功由传统的磷化工生产企业转变为新材料制造企业。公司坚信,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实现技术突破和行业进步的关键。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新能源前沿领域,公司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行业引领性的专利和技术成果。公司具备前驱体、正极材料及电池一体化的产业链融合优势、技术与研发优势、优质客户合作优势及人才优势,研发团队有着丰富的锂电池材料研发、生产和管理经验。公司不断探索和实践,巩固自身在行业中的领头羊。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已成功取得66项授权专利,这中间还包括18项发明专利,持续的研发创新为公司在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竞争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公司地处黔中腹地,拥有丰富的水、电、天然气及磷矿资源,主要原材料(磷)和能源成本较同行业公司具备较大的优势。正极材料作为锂电池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材料,直接决定了电池整体性能的高低,是下游客户最为重视的因素之一。磷酸铁锂企业的制造成本是关系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其主要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费用、能源成本等,其中直接材料以碳酸锂、磷酸、铁等原材料为主。随着碳酸锂价格的回落,磷酸和能源成本在磷酸铁锂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中的占比将迎来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伴随地方政府“富矿精开”战略的延伸及落实,公司有望逐步降低磷酸及能源采购成本。公司显著的区位优势,将有效地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为公司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保持领头羊和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司凭借出色的客户服务能力,精准捕捉各个细致划分领域的市场机会,成功覆盖了比亚迪002594)、中创新航、中天储能、欣旺达300207)、派能科技等全球知名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形成了以动力电池应用为主导、储能电池应用为重点前景布局的合理市场结构。公司依托多年磷化工产品及磷酸盐系列新产品的生产经验,在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能按照每个客户需求或市场需求进行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客户合作粘性较高,与多个头部锂离子电池企业形成了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有效保障了公司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商业模式未发生较大变化。公司将努力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储能领域持续增长的重大机遇,通过不断地研发、改进产品的工艺和性能,强化自身竞争优势,积极开发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客户,为股东创造更好的效益。二、经营情况回顾
2023年以来,公司所处锂电材料行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磷酸铁锂行业供需结构周期性错配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此外,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及新能源汽车等终端需求增速放缓,导致磷酸铁锂行业经营面临极大的挑战。面对上游碳酸锂价格巨变及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多重挑战,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化和产品迭代深化客户合作,出货量实现小幅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磷酸铁锂销售量为4.91万吨,同比增长6.58%;磷酸铁销售量为2.17万吨,同比增长80.79%。但受上游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跌传导影响,公司主要产品售价同样下跌,且下游需求的不及预期使得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6,415.31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4.80%;营业成本310,344.54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1.50%;净利润为-63,378.57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78.10%。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波动,净利润出现亏损,主要原因如下:
1、磷酸铁锂产品主要原材料碳酸锂在报告期内价格大幅下跌,在锂电池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下,磷酸铁锂产品价格跟随下跌。据安泰科和生意社数据,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由2023年初的51.00万元/吨下降至年末的10.10万元/吨,全年降幅达80.20%;磷酸铁锂价格由16.60万元/吨下降至4.60万元/吨,全年跌幅72.29%。受碳酸锂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一方面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得公司产品售价快速下降,另一方面下游动力电池及储能领域企业对磷酸铁锂的需求增速放缓,磷酸铁锂订单不稳定导致产线开工率不足,产能利用率随之下滑使得产品生产成本未能实现大幅度降低,最终导致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2024年开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已趋于平稳,截至4月8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报11.8万元/吨,相比年初上涨16.83%。据莫尼塔数据,4月以来碳酸锂厂库存处于历史同期中低位,叠加下游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储能领域受益政策支持需求持续旺盛,均有望对碳酸锂需求形成有力的支撑。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减小且下游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碳酸锂价格若维持在一定水平窄幅波动,对公司毛利率的不利影响将大幅降低。
2、报告期末,公司对存在减值迹象的存货等相关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金额较上年大幅增加。2022年磷酸铁锂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碳酸锂价格亦维持高位运行,为了保障生产顺利进行,公司在安全库存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数量的备货。2023年碳酸锂价格快速下跌,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存货等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随着碳酸锂价格趋于平稳,预计该因素不会持续对公司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3、报告期内,公司因实施2022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而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较上年大幅增加,亦对公司业绩造成了一定影响。根据2022年度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成本摊销情况安排,预计2024、2025年度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将较2023年度明显下降。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生产经营方面的诸多挑战,公司紧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结合现有科研、技术、市场、资源等优势,积极开发新客户,在持续提升产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充分应对行业新变化,具体举措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进行内部组织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精细化管理及降本增效战略。一方面,公司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工作,提升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实现最佳效益。另一方面,公司积极推进产线自动化改造及生产工艺优化,通过更科学的设计、更智能的设备和更先进的工艺贯彻落实降本增效战略。
历经多年的探索与总结,“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成为公司的经营理念之一。长期以来,公司积极保持与下游客户的深入沟通,不断了解客户需求并充分听取意见,通过持续提升产品品质,以获得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形成良好的口碑与商誉,目前公司客户成功覆盖比亚迪、中创新航、中天储能、欣旺达、派能科技等知名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磷酸铁锂及磷酸铁分别出货4.91万吨、2.17万吨,同比增长6.58%、80.79%。
公司始终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力度。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达19,299.63万元,同比增长47.30%,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6.51%。公司现已实现新一代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为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品质做足准备。此外,公司拥有从前驱体磷酸铁至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完整工艺流程及完整的电池生产线,可利用内部资源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进行电性能方面的检测,可以更简便地获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成电池后的自放电、高低温循环、存储等性能情况,有利于公司缩短产品验证周期,有效保障产品品质,加速产品迭代。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供应链管理,持续推进募投项目等产能建设工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具备12万吨/年磷酸铁及15万吨/年磷酸铁锂产能,在建项目有12万吨/年磷酸盐前驱体及1万吨/年碳酸锂提纯项目、24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1.5万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项目和5,000吨/年补锂剂建设项目。上述项目全部完工后,公司将形成40万吨/年磷酸铁锂及24万吨/年前驱体生产规模、1万吨/年碳酸锂生产规模及5,000吨/年补锂剂的生产规模,产能的提升与产品的多元化将有效提升公司在磷酸铁锂材料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处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报告期内,尽管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公司仍然通过校园招聘及各大网络招聘平台进行人才吸纳,积极调整员工结构,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水平。同时,公司为员工搭建人才培训及管理体系,提供管理类、技术类等不同渠道的培养与晋升机制,为公司组建行业先进水平的管理团队与研发团队。截至2023年末,公司员工总数为2,017人,相较上年同期减少119人,但技术人员数量为445人,相比上年同期增长36人,占总员工比例由19.15%上升至22.06%。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响应市场对于提升投资者回报的呼吁,基于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共发布2期股票回购方案,两期回购方案拟回购资金合计不低于5,500万元。截至本报告披露之日,公司通过回购股份专用证券账户以连续竞价转让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8,810,82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4%。2024年2月6日,公司董事长刘建波先生提议公司注销前期回购的股份并减少相应注册资本,以提升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公司正在履行相关程序,积极推进注销回购股份事项的顺利开展。未来公司将积极关注市场行情,适时采取相关措施,以提振市场信心,维护股价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公司将以扭亏为盈为整体目标,紧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深耕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持续打造并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聚能聚势,厚植能力;积极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群体,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公司还将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把握行业发展机遇,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
公司产品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磷酸铁为主,并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储能领域。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行业快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延续增长态势。据统计,2023年,我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其中,在电池环节,2023年消费型、动力型、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80GWh、675GWh、185GWh,动力型和储能型电池合计占比超过90%,其中磷酸铁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推动、新车型供给的不断丰富、消费者认可度的普遍提升以及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政策方面,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鼓励企业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积极探索混合动力、低碳燃料等技术路线,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2023年6月,财政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提出2024年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2026年至2027年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目前已经逐步完成了由政策引导到市场化发展的转变,补贴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减小。
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创新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呈现增长态势。据中汽协统计,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1.6%。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需求增加,电池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387.7GWh,同比增长31.6%。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261.0GWh,占总装机量67.3%,同比增长42.1%;三元电池装机量126.2GWh,占总装机量32.6%,同比增长14.3%。
此外,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快速增长。随着全球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北美、东南亚等。根据中汽协的统计数据,全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快速放量,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294.8万辆,同比增长18.3%;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46.8万辆,同比增速为48%。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将维持良好发展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为锂电池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带来更多增量。
近年来,在各国碳减排目标引领下,以光伏、风电等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持续高速增长,清洁能源正逐渐成为未来能源的主流,但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较大的挑战。储能系统具备削峰填谷、负荷调节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用电成本,在其安全性、经济性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支持储能产业发展,例如美国及欧洲部分国家陆续出台税收抵免、补贴优惠、返利等措施,逐步加大储能行业政策倾斜;国内市场,我国已陆续出台并落地多项新能源配储政策支持产业发展,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重点支持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基地化新能源配建储能、电网侧独立储能等模式;2023年10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分时价格信号,推动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在削峰填谷、优化电能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新能源+储能”等新方式。大政策背景下各个省份持续推行风光配储政策,并逐步明确储能成本补偿机制,通过共享租赁、容量补偿、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等形式提升储能电站收益。随着国家储能行业政策性纲领文件出台,新型储能市场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在政策积极引导下,储能行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国化学601117)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CESA)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创新高,达到21.3GW,截止2023年末累计装机达到32.2GW,提前完成2025年装机计划。此外,从2023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数据来看,锂离子电池占据份额超90%,磷酸铁锂凭借低生产成本、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占据主要地位。
储能行业目前尚处于政策引导的阶段,极具市场发展潜力。未来,伴随储能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的持续推进,储能自身经济性有望进一步释放与提升,促进储能行业由政策引导阶段成功过渡到市场驱动阶段,为锂电池及磷酸铁锂材料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保持快速增长,高工锂电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出货量达到了248万吨,同比增长了31%。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达165万吨,同比增长48.3%;三元正极材料出货65万吨,同比增长2%;锰酸锂和钴酸锂出货量分别为10万吨和8.4万吨。
随着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加上安全性高、成本低等优点,在头部车企的带动下,磷酸铁锂电池的占比快速提升。数据显示,磷酸铁锂电池产量占比由2020年的约40%提升至2023年的71.48%,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快速提升。
受原材料价格变化及市场供需影响,2023年磷酸铁锂价格全年波动下滑。安泰科和生意社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磷酸铁锂的价格由年初16.6万元/吨下降至年末的4.6万元/吨,全年下跌72.29%。具体来看,2023年的价格走势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年初至4月下旬的快速崩跌阶段,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迅速从50万元上方下跌至不足20万元,磷酸铁锂价格降至约7.5万元/吨,特别是在2月至4月期间,锂电全产业链呈现去库存状态,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产量不减但下游采买需求走弱,磷酸铁锂及碳酸锂价格快速回落。在此期间,宁德时代300750)推出“锂矿返利”计划,国六B燃油车年内禁售消息逐步发酵,众多燃油车降价促销热潮挤压了部分新能源车销量份额。二是5-7月的反弹阶段,随着电池厂排产数据的环比改善和正极材料厂逐步开启补库存节奏,以及上游原料锂云母供应量紧张和海外进口锂辉石精矿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锂盐价格大幅反弹,碳酸锂价格逐渐回升至30万元/吨以上,磷酸铁锂的价格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价格回升至约9.5万元/吨。三是8月后至年末,受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磷酸铁锂库存的持续上升影响,磷酸铁锂价格呈下跌趋势,降至约4.6万元/吨。
2023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增加,但受原材料磷酸铁锂价格大幅下滑影响,该环节企业利润被大幅压缩,出现了多数企业亏损的情况。现阶段,行业的生产厂家主要有湖南裕能301358)、德方纳米300769)、万润新能、龙蟠科技603906)、安达科技等企业,前十大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约90%以上。受磷酸铁锂价格下滑影响,部分跨界布局磷酸铁锂材料的企业以及现有企业扩产规模放缓,行业进入回调阶段。三、未来展望
在全球碳中和以及能源革命不可逆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带动锂电池需求持续旺盛,叠加磷酸铁锂电池的低成本、安全性等优势愈加受到市场认可,未来磷酸铁锂行业仍有望迎来长足的发展。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具体如下:
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构筑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汽车电动化转型,将成为达成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路径。
首先,碳中和目标对于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对碳排放问题的日益关注,各国政府正在加大力度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降低碳排放。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一类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势,因此有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其次,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储能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电池则是储能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步,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市场,特别是高效储能领域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最后,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退坡,三元正极材料高能量密度带来的补贴优势逐步削减,使得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成本优势再次显现。基于成本考虑,越来越多的下游新能源汽车转向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进一步推动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需求增加。
综上,在碳中和目标下,政策将持续支持电化学新型储能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而储能电池与汽车动力电池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部件,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成为绿色出行的重要解决方案,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充电设施建设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创新。从市场需求来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持续增长,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消费者对环保和节能的认识加深,以及对智能化、高品质出行体验的追求,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替代传统燃油车,成为市场主流。
与此同时,随着电池技术、充电设施、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持续突破,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便利性将得到显著提升。例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将增加续航里程,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将减少充电时间,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将提升出行便利性。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将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体系,同时带动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性能和成本竞争力,也将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整体看,新能源车产品力的持续提升,将进一步加速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800万辆,同比增长22.84%,全球汽车电动化渗透率将接近20%,相比2023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预计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150万辆(含出口),电动化渗透率有望超过3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100万辆,电动化渗透率有望突破40%,继续保持对传统燃油车的快速替代趋势。
欧洲作为碳中和的领军者,对汽车排放标准要求严苛,政策高压下转型新能源汽车是欧洲车企的必然选择。根据Canays发布的报告,尽管面临加息和补贴政策放缓等不利影响,2023年欧洲新能源车市场仍维持稳步增长趋势,渗透率达20%。2024年将是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转变的启始周期,也是产业转型的必经阶段。考虑到欧洲车企积极推出更具有性价比的电动车新车型,以及中国制造商稳步推进本地化产能布局,预计2024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有望达20%,市场渗透率提升至24%。
美国在2020年11月宣布“2050碳中和”,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其中提出继续为新车提供最高7,500美元税收抵免,取消车企20万辆补贴规模上限,为二手车提供最高4,000美元税收抵免,有效期2023年起至2032年底。该项政策不设补贴规模上限且明确补贴覆盖未来数年,将为美国新能源汽车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根据Canays数据,2024年北美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增长26.8%,市场渗透率达13%,相较中国和欧洲市场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此前海外电动车市场虽更多采用三元锂电池路线,但随着磷酸铁锂电池性能提升及性价比显现,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大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布局力度。特斯拉、戴姆勒、福特、Steantis集团、Rivian等多家国际主流车企表露出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的意愿,其中,2023年末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antis和宁德时代签约,后者将在欧洲当地向Steantis集团供应磷酸铁锂电池的电芯和模组,助力Steantis集团在欧洲市场的电动汽车生产。随着磷酸铁锂电池得到国际主流车企充分认可,其在国际市场中的装车量占比有望大幅提升。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储能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新能源风电、光伏间歇波动性,实现削峰平谷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储能锂电池作为新兴应用场景亦逐渐受到重视。政策方面,2024年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明确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强调优化调度方式,充分发挥储能价值。此外,光伏、锂电产业成本下行也为储能市场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23年起,光储产业链价格大幅下行,光伏配储项目的经济性与需求随之显著提升,产业链价格下降后,有望将更多地区(上网电价低)和更多项目(配储比例与时长要求更高的项目)接入市场,带来光伏配储量显著提升。
根据《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的累计装机功率达到294.1GW,同比增速超20%。其中,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的表现尤为抢眼,累计装机功率同比增长196.5%,占全球储能装机总量的近四成。从装机领域来看,2023年,锂离子电池在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比例高达92.7%。此外,白皮书预计,2028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60GW,2024-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9.65%。整体来看,中国储能市场的崛起和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全球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政策推动及技术进步带动成本下行,中国储能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目前电动汽车使用的正极材料主要是三元和磷酸铁锂,相较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高、性价比优。从安全性上看,三元材料在180℃以上会出现自加热,而磷酸铁锂在250℃以上才会出现热现象,且不易发生连锁反应,安全性能更高。从成本上看,制备磷酸铁锂所需的铁源、磷源相较于三元材料所需的钴盐、镍盐更为丰富,因而磷酸铁锂具有成本优势。基于上述特点,磷酸铁锂材料早期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商用车领域,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带来能量密度的提升,磷酸铁锂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应用逐渐拓宽,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占据国内动力电池的装车量和产量的主要份额。
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持续发展,具备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磷酸铁锂电池有望持续占据主导地位,充分享受下游发展红利。首先,中游动力电池厂商持续推进新技术研发创新,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将不断提升,例如2023年宁德时代推出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实现了“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快充速度,将进一步推动磷酸铁锂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其次,下游新能源车企不断推出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畅销车型,将进一步巩固磷酸铁锂的市场地位,具体来看,2023年国内新能源轿车及SUV销量前十中,9款年度畅销车型搭载磷酸铁锂电池或配备磷酸铁锂电池的版本。最后,储能电池对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要求较高,磷酸铁锂材料优势显著,是未来储能锂电池发展的主流方向,随着储能端建设进程加快,磷酸铁锂材料需求将持续旺盛。
展望未来,在全球碳中和及能源革命背景下,新能源产业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政策的引导及市场的驱动下,全球电动车市场特别是海外市场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储能产业仍处发展早期,政策的持续鼓励、产业链的持续创新,均将带动储能市场延续蓬勃发展态势。磷酸铁锂具备低成本、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等多重优势,将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整体来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将迈向“总量稳步上升,内部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公司多年深耕于磷化工及磷酸铁锂行业,积累的生产管理经验、研发与技术积累、优质的供应商及客户管理及强大的核心团队成为公司度过行业回调的艰难时期的力量来源及信心源泉。公司有信心且有能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公司股东、社会各界及全体员工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作为最早布局磷酸铁锂材料的企业之一,公司将把握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快速发展机遇,基于多年的材料研发经验及技术积累,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以成本管控为准则,通过不断地业务深化及技术迭代贯彻落实成本领先战略,打造性能指标突出且具备价格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巩固公司的市场地位,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与综合竞争力,成为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制造领先企业。
致力于成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领先企业,公司将持续聚焦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链。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产品研制力度,加快新型产品推出速度,加强产品质量管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确保公司的竞争优势。通过新产品的研发,加快新客户开发进度,开发针对不一样的客户、不同应用领域的不同产品,适应客户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公司将深入研究市场动态,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从极具发展潜力的海外市场捕捉新的业绩增长点。
随着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成熟,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不断出现,其中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需求最为旺盛。在动力电池端,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性价比等方面需求的提升,整车厂对锂电池产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体积能量密度增加、循环寿命增大、成本更低等。在储能电池端,以磷酸铁锂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近几年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储能系统的循环寿命、性价比也是下游的需求关注点。相较其他主材,正极材料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成本等技术性能影响更加显著。因此,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尽快推出能量密度更高、循环寿命更长、倍率更高、压实密度更高、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材料,快速推进极片循环再生利用项目、补锂剂项目等的建设,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和服务。
2024年公司将持续深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以成本管控为准则,强化并丰富公司核心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具体计划主要有以下几点:
公司拥有从前驱体磷酸铁至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完整工艺流程,此外公司还拥有完整的电池生产线,可以更高效的评估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成电池后的自放电、高低温循环、存储等性能,有利于缩短产品测试和验证周期,有效保障产品品质,加速产品迭代。凭借前驱体、正极材料及电池一体化的产业链融合优势,公司将在磷酸铁-磷酸铁锂-锂电池产业链上与客户展开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合作,在材料端通过技术优化及个性化定制以满足客户提升电池性能和降低成本的需求,实现为客户赋能及与客户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不断提升的产品品质和与客户的深度合作获取更多订单。
生产工艺制约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决定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公司通过多年磷酸盐系列产品的生产经验积累,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将难以控制的化学反应标准化并初步完成产线地自动化改造,通过标准化及自动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的技术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公司将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改革,统一整合公司的资源,从库存管理、采购、技术、工艺、设备、人力等多个关键环节进行成本优化和效率提升,促进公司营运水平的提升。
公司将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完善扩充销售团队及实施有效销售激励政策等措施积极拓展新客户。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已与多家锂电池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未来将积极进行市场开拓,与更多动力电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除了继续深耕动力电池领域外,公司还将积极拓展储能领域客户,以丰富客户储备和结构,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伴随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公司拟开展海外业务,为公司经营捕捉新的业绩增长点。
随着业务的发展及深化,公司需要不断培养和引进研发、管理、专业技术等各方面的人才。公司将根据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并结合市场发展趋势,使用自有资金合理投入并开展经营计划,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办公氛围和企业文化,不断完善人才培训和管理体系,构建行业先进水平的管理团队,形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新产品/新业务开发-核心竞争力提升-业绩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
1、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领域,相关行业的产业政策对公司的业绩有着一定的影响,政策变化存在不确定性。
2、公司、开阳安达均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公司存在因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或自身条件变化而不再享受税收优惠的可能,未来税收优惠存在不确定性。四、风险因素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磷酸铁锂正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行业头部企业加速扩产,磷化工、钛白粉等企业跨行业布局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领域,行业竞争态势持续加剧。伴随行业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行业出现高端产能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局面。虽然公司与比亚迪、中创新航、中天储能、欣旺达、派能科技等头部企业展开长期稳定可靠的合作关系;但随着磷酸铁锂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若公司无法在技术创新、品质管控、市场开拓、客户合作、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续提升进而保持相对优势,存在市场占有率下滑、市场空间受限的风险。
面对市场恶性竞争日益加剧的风险,公司将持续通过依靠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性能;通过改进工艺,持续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进一步提升产品毛利率水平,从而巩固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年度营业收入比例为73.59%,主要客户相对集中,主要系公司产品的下游应用领域动力电池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公司与主要客户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如果公司主要客户短期内订单不足、经营情况出现较大不利变化或者回款不及时,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和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
公司采取开发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客户等举措来降低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同时,公司的客户也向行业内的知名企业拓展。
公司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和磷酸铁,对外采购的主要原材料为碳酸锂、黄磷、铁源和磷酸。受市场供需及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其价格有可能出现大幅波动的现象。但如果由于未来市场供求关系等原因导致主要原材料市场价格继续大幅波动或供应持续短缺,或行业上下游价格传导出现不畅,而公司未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将对公司的采购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应对措施:
公司将实时追踪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积极寻求上游资源端的长期合作,对于关键原材料进行战略性采购,以合理的价格锁定长期稳定的供应。
公司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研发工作和技术人才,随着新能源产业竞争加剧,行业内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较为激烈,技术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若因核心技术人员不稳定或其他原因造成公司技术失密,将会削弱公司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公司拥有的部分核心技术为非专利技术,如出现公司非专利技术被侵权而导致公司与竞争对手产生技术纠纷等情形,将对公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将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运用科学的人才管理策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核心技术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对于非专利技术,公司将加强非专利技术制度建设,建立非专利技术流失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和应对被侵权带来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存在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电池为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按正极材料不同分为磷酸铁锂电池、三元材料电池、钴酸锂电池和锰酸锂电池等类型。目前,动力电池使用的正极材料主要为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公司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突破,如锂电池被其他类型电池替代或其他类型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在短期内取得革命性突破,而公司未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将存在被替代的风险及市场空间受限风险,将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一直致力于新型材料的研发工作,确保公司产品的各项技术性能处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为满足下游客户持续快速增长的订单需求,解决产能瓶颈问题,公司加速新增产能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北交所上市募集的6.5亿元全部用于6万吨/年磷酸铁锂建设项目。此外,公司在广西南宁横州规划的24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一期建设进入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如果未来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导致公司新增产能无法顺利消化,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结合行业及下游客户需求,有效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改进产品性能指标,优化生产线,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效消耗新增产能。
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收入为294,415.31万元,同比减少54.80%;净利润为-63,378.57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78.10%。伴随2023年碳酸锂价格“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下游企业多处于观望状态,下游需求放缓,公司订单不足,开工率下滑,产品销售价格降低。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出现亏损。磷酸铁锂行业存在着一定的客户获取壁垒、人才壁垒、工艺技术壁垒、规模及资金壁垒,行业内排名前列的企业能够凭借较高的行业壁垒阻止竞争对手压缩行业利润空间,但若未来产业政策变化或技术路线变化导致下游需求放缓,或者行业内外竞争对手持续扩张并提升竞争力导致行业壁垒弱化、竞争加剧、利润率下行,以及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波动或产品销售价格大大下降,将导致公司盈利能力受限,进而出现亏损乃至亏损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公司将持续关注政策变化,结合公司经营做出合理的规划发展,加强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拓展销售领域,同时通过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引进优秀人才等提高公司行业竞争力。
截至本报告披露之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刘建波家族控制的公司股份数量为138,531,10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22.65%,持股比例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如果出现潜在投资者通过收购公司股权或其他原因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或者股权更加趋于分散,公司将存在实际控制人变动的风险。此外,股权的分散亦可能影响股东大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效率,从而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影响。应对措施:
在公司日常经营中,刘建波履行总经理职权,对于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人事管理、制度运行等事项具有决策权,刘建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22.65%股份,将持续按照《一致行动协议》及其补充协议规定作出一致决策。
截至本报告披露之日,公司存在部分房屋建筑物未办妥产权证书的情况。报告期内,公司使用上述房屋建筑物,不存在被政府主管部门限制、禁止占有和使用该等房屋建筑物或因此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形。针对未办妥产权证书的房屋建筑物,主管部门已经出具办理产权证书不存在实质障碍或者不会予以拆除、可以继续使用的证明。如果公司因部分房产未办理产权证受到主管部门处罚或被要求拆除,仍可能对公司未来生产经营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不断完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加快产权手续办理进度,保持与相关部门持续沟通,落实相关证书的办理工作。
近年来,随着公司产能扩张及碳酸锂市场行情报价剧烈波动,日常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需求、设备采购资金需求不断增加,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短期借款金额为88,094.55万元,长期借款金额为350.00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金额为47,700.00万元,应付票据金额为72,586.01万元,应付账款金额为39,770.96万元,合计金额为248,501.52万元。公司偿还上述负债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以及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若公司流动资产变现能力下降、未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或无法通过外部融资及时取得流动性支持,将会导致公司资金紧张,降低公司债务清偿能力,增加偿债风险。
公司将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同时,采取与银行进行应收账款保理等方式加快资金回笼;完善应收账款风险管控机制,对风险客户采取强制措施和手段,对货款逾期客户列入重点关注客户名单,采取必要方式催收回款,防止新的坏账发生。
2021年、2022年、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4.54%、19.10%、-4.70%。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下游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实施等因素影响,公司产品价格及综合毛利率大幅度波动并存在持续下滑的风险。公司产品价格及综合毛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行业发展情况、竞争格局、原材料价格、成本控制及产能利用率等,若上述因素发生持续不利变化,公司产品价格及综合毛利率将面临剧烈波动、持续下滑,综合毛利率甚至为负的风险,并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依据行业发展进行产能合理规划,维护好与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产品销售量,同时不断优化产线,降低产品成本,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合理规划原材料库存。
美高官将要求日、荷对中国半导体行业施加新限制,外交部:望相关国家明辨是非
“国家队”出手,万亿巨头暴涨,恒指发威!一堆20cm涨停,车路协同继续爆发,12股获机构扎堆看好
美高官将要求日、荷对中国半导体行业施加新限制,外交部:望相关国家明辨是非
台积电南京公司已获得美国商务部“经认证终端用户”授权,此次未增加新权限
台积电南京公司已获得美国商务部“经认证终端用户”授权,此次未增加新权限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